刘天泉:中国煤炭科研和岩石力学与工程界泰斗
信息类别:校友风采 发布时间:2021-07-13 10:01:49 点击数:
萍乡学院刘天泉院士
1927年11月10日,刘天泉出生在萍乡安源煤矿附近的一个农家。安源煤矿燃烧着的煤,通红、明亮、耀眼,点亮了刘天泉前行的方向。
1945年,刘天泉从省立萍乡简易师范学校(萍乡学院前身)毕业;1950年考入湖南大学矿冶系;1952年被派往波兰华沙大学学习;1958年于波兰克拉科夫矿冶学院毕业,获硕士学位;回国后,他供职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开采研究所,矢志科研报国之路;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。
为开发我国丰富的水下煤炭资源,刘天泉申请了水底下采煤试验课题,并选择了淮南李咀孜矿,那是我国第一个用冒落法水底下采煤的试验矿井。刘天泉冒着危险在巷道里进行了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观测和记录,终于弄清楚了李咀孜矿的地质及垮落情况,解决了淮河河床下、淮河大坝下的采煤难题。据估算,这项成果直接为国家创造经济效益达数亿元。
为研究在巨厚流沙层下开采特厚煤层的技术,刘天泉在柴里主持了我国第一个此类试验矿井。历时三年多上百次的测试,刘天泉和同事们终于把厚煤层分层间歇的合理回采上限找到了。仅缩小防水煤柱一项,就可采掘压煤3500多万吨,延长矿井寿命20年。这一成功,为类似矿井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可靠的依据。
刘天泉杰出的学术成就,是他在几十年的科研探索中形成的一整套认识、预测、防治、控制矿山采动岩体和地表变形与破坏的理论体系,创新了一整套矿山特殊开采技术体系,这是采矿行业科研史上的一座里程碑。他开创性地将现代力学理论和方法引入采矿学及特殊开采领域,提出了采动响应的新概念和理论以及矿井大面积采动引起的大位移、大破坏力学概念,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望和广泛的影响,曾几度应邀赴英国纽克斯尔大学、原西德汉堡大学和亚琛工业大学等高校作学术讲学。刘天泉的理论研究成果被国内外相关行业广泛地引用,被誉为煤炭科研和岩石力学与工程界的泰斗,采矿理论及特殊开采技术领域的开拓者。
在长期科研实践中,刘天泉主持完成了100多项科研及工程指导项目,其中有12项属国内外首创,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,还获得国家级和省(部)级奖励43项,出版专著10本,发表论文100余篇,许多成果被教科书和国外专著引用,并纳入多种技术规程。
编辑:孙美蓝